自清代起,经过数代人的持续扩建与精心营造,到咸丰二年(1852年),一座占地达三万六千平方米、建筑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米的大型民居院落群已基本成型。整个建筑群落结构分明,主要由老屋院、上院、下院、吊竹院以及品字书屋等部分组成,共同构成一个布局有序、功能齐备的聚居聚落。这些院落不仅规模宏大,空间组织也体现出传统聚落的典型特征,反映了当时家族聚居的生活形态与社会结构。 在建筑形制上,该民居群融合了地方特色与传统营造技艺,展现出古代民居建筑在空间利用、材料选择与装饰细节上的卓越智慧。无论是梁架结构、屋顶形制,还是细部雕饰,均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与地域特征,是研究清代民居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。其整体格局既满足生活起居之需,又兼顾礼制与教化功能,特别是品字书屋的设置,更彰显出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。 关于保护状况,该建筑群于2006年5月被列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,标志着其历史与文化价值获得正式确认。此后,相关机构陆续对其开展了测绘记录、结构加固与局部修缮等工作,努力延缓建筑老化,维持原有形制与风貌。尽管面临自然侵蚀与人为影响的挑战,这一民居院落仍作为地方历史记忆与建筑艺术的重要载体,持续向人们传递着过往时代的生活图景与文化信息。